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重庆大足石刻
2024/12/28 来源:不详每天陪你酒话连篇的
大罗言酒
全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3分钟
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重庆市西郊的大足区,起源于唐肃宗(公元年)时期设置的大足县。
大足区的风景名胜文化气息浓厚,其中以大足石刻首当其冲,它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以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即“五山石刻”为最,
来到大足区,就不得不说位于大足区城区东北14公里宝顶镇的大足圣寿寺,它原称五佛崖。寺院规模浩大,历八百余载。
公元年,僧录完公奉朝命将孝宗皇帝手画水莲观音像送五台、普陀、宝顶供侍,时三山齐名海内。据《重修宝顶山圣寿寺碑》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
明代为宝顶全盛时期,明永乐十六年()蜀王命慧妙禅师葺其榛莽而始重建。现殿堂基址,皆明代遗迹。明末由于兵乱,寺庙部分被损毁,清康熙甲子()重建寺庙,至乾隆二十三年(1)慧心住持,寺得中兴。现在每年春节至二月观音圣诞,人如潮涌,香如积薪,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称。
每年来到大足圣寿寺的香客络绎不绝,寺内的素斋师傅们也为众多香客们精心准备了丰盛的素斋美食,便于体验佛家的素斋文化。
素食
说到斋和素,原本不是一码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而吃斋,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所谓的小五荤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
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吃斋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斋与吃素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
素食,主要原料是蔬菜、瓜果之类。西汉之前,无论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素菜的品种都是大同小异的。到了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从此,素菜出现了一个新品种--豆腐菜,把素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较大发展,全国各地佛寺林立。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观点仁相结合,使素食之风大盛,出现了寺院素菜。到了南宋时期,在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到了清朝时期,素菜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立的又一菜系。
我国传统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且大多禁用蛋类;供帝王享用的宫廷素菜,追求用料的奇珍、考究的烹调技法、外形的美观述意;民间素菜用料广泛,美味而经济。
素酒
中国古代寺庙的戒律中,明确指出出家人禁止“贪酒”,而非绝对禁止饮酒。
素酒这个词语来源和中国佛教的戒律着密切关系,因为对于俗人来讲,在喝酒时并不关心酒的荤素,而素酒这个词其实根本来源自古代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就出现过素酒这个词,详见《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因此“素酒”完全是一个虚构词汇。
不过,还有另一说法(个人觉得并不可信):素酒为庙里供神敬佛用的酒,以区别于“荤酒”:白酒,高粱酒等烈性酒。“素酒的”做法是不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
总之,素酒的概念,仅仅是因为小说的作者为了安排饮酒场面而编造的,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应当为出家人准备所谓的“素酒”导致尴尬的场面。
最后介绍一道精美素食的做法:
素松白玉
1.将红甜椒洗净,去蒂头,切末;将马蹄洗净,去皮切末;将西芹洗净,撕除老茎再切末;香菇泡水至软洗净,切末;素火腿洗净,切末;玉米笋切末备用。
2.汤锅内烧水,水烧沸后放入洗净的毛豆仁滚烫1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3.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再切成4-5公分段,再用模具刻印出小沟状。
4.用汤勺在萝卜段中间挖一个凹洞为萝卜盅,放入盘中。
5.将盐、香菇末均匀地撒在萝卜盅里。
6.蒸锅烧水,待水烧沸后将步骤5的萝卜盅放入蒸锅,盖上锅盖,以中火蒸约15分钟至熟后取出。
7.炒锅内,放入香椿酱,西芹末爆香,再倒入步骤1剩余的备用食料及毛豆仁拌炒,再加入盐、海带粉、胡椒粉拌炒均匀即可盛盘。
8.将炒好的材料用勺填入萝卜盅里。
9.最后再放上松子及芹菜叶即可。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