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线创新有我贵州财经大学农甜团队
2023/10/12 来源:不详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插竹签、拉无尘布、搬运种子托盘、打开水管浇地……春末时节,在田间地头忙碌的除了村民外,还有一群年轻的身影。
团队成员在田里帮农民插早秧
年是贵州财经大学“农甜”团队服务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的第三年。旧州村是贵州财经大学的帮扶点,年以来,由梁龙教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梁龙教授的带领下,“农甜”团队发挥农学类的学科优势,结合施洞镇旧州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与服务,帮助当地大力发展农业,尤其是优质的富硒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合影(从左往右第一排:梁龙、滚学凯、李海兰、钱雪艳、石春柳。第二排:罗伟、周月阳、方常远、张文豪)
年,主要由农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农甜”团队成立,随后入驻贵州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园。为更好地管理团队,实现规范化发展,年7月,贵州青春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由罗伟担任法定代表人。
在办公区域里,记者看到摆放着蓝苹果、鹿角海棠、新玉缀等品种的多肉植物盆栽,水果黄瓜、贵妃樱桃番茄、茄门甜椒等农产品种子,以及各类花卉种子和土壤。
“学校里有不少师生喜欢在宿舍或者办公室种植一些绿植,店铺主要是团队对外展示的窗口,目标客户为校内的师生,大家有课就上课,没课的时候可以来这里开门营业。”团队成员方常远对记者说。
多肉植物盆栽
年,刚接触旧州村时,团队在调研中看到当地种有刺梨。为支持产业发展,团队成员在梁龙教授带领下,研发了“梨宝”刺梨专用的纳米富硒叶面肥。
相较于传统化肥,该化肥采用酸螯合态硒肥与纳米硒肥复配新方式,相较于传统化肥大大提升刺梨果的硒富集量,产品成本同传统化肥相比基本平;另一方面,采用纳米工艺制作,可通过刺梨叶面直接吸收,提高吸收效率,提高果实品质;同时,该叶面肥的施用避免了对土壤的直接施肥,减少传统化肥施肥量,从而间接减少了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刺梨专用的纳米富硒肥
经过几年的发展,除了刺梨外,团队还以生物纳米硒合成技术为核心,研发了水稻、西红柿、食用花卉等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土壤专用的富硒营养液系列产品。
“富硒营养液是一种复合肥施用辅料,需配合其他肥料一起使用,施用后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农甜”团队负责人、农学硕士二年级学生罗伟对记者说。其中,大米价格从1.8-2.4元/斤提升到4元/斤,稻花鱼价格从25元/斤提升到35元/斤。
截至目前,“农甜”团队共有22名学生在村里驻村。在服务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团队鼓励硕士研究生长期驻村(最低一年),本科生短期驻村。
团队成员给西红柿做剪枝
“学生驻村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旧州村能为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村里就地做实验、写科研论文,目前团队中三分之一学生毕业论文的基础数据均来自于此。另外一方面,在梁龙教授和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农业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罗伟说。
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位于清水江畔,水稻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年9月,由梁龙和罗伟共同策划的农“甜”田园生态建设项目,开始在旧州村正式实施。
航拍下的旧州村(左侧为居民区,右侧为农业产业区)
该项目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适度改造,通过富硒技术与稻鱼种养相结合、苗乡农耕文化和乡村田园旅游相结合,实现田园生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经营,大幅度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农甜计划’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农民’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台江县的乡村,为少数民族村落发展贡献力量。”梁龙说。
团队成员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
以稻渔种养为核心,团队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稻渔生态园种养循环、高密度稻虾种养基地、稻渔鸭农娱综合体等一系列技术体系和成熟模式,并打造了以稻花鱼为龙头的“台江农产品”系列品牌。
在稻渔小循环、种养大循环的产业基础上,梁龙和罗伟带领团队将目光转移到富硒产品上,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村民收入。在生产过程中,团队成员引导和鼓励村民使用纳米富硒肥,通过土施和叶面喷施等方式,种植富硒水稻、富硒水果,养殖富硒家禽等。
截至目前,团队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趋成熟,已服务台江县旧州村、良田村、白枝平等16个少数民族村落,帮扶农户户,师生累计驻村人数达到人。截至年底,受帮扶村村集体累计收入达到万元。
师生在田间探讨水稻旱育秧的主要问题
当下,旧州村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农场,并申请建设科技小院,打造集功能型农产品生产、生态休闲及苗乡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绿色低碳功能型苗乡生态村”。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希望有更多非农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加入团队中来,把规划做进乡村里、把技术送到田埂边、把论文写在土地上,为贵州乡村振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工作队伍。”罗伟说。
实习生杨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晓飞
编辑罗秋红
二审石云华
三审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