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辣椒6大关键时期9大管理误区你知道
2023/9/17 来源:不详一、辣椒种植技术管理
辣椒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蔬菜,为一年生或多年生作物,在世界各地普遍种植,在市场上的需求较高,种植的农户也较多。一般不同的品种、地区、生产环境和气候等,辣椒的亩产量也是有变化的。
(一)、辣椒种植时间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温度差异大,所以在大多数地区,辣椒只能种植一茬,在温度较高的地区,辣椒可种植两茬。
1、东北三省、蒙新、青藏等地区
四季分明,一年只能种植一茬,这些地区种植辣椒的时间在每年的3-4月份,在8-9月份便可以收获。具体种植辣椒的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温来决定,如果温度回升的比较快,暖和的比较早,可以适当提前一段时间来种植,如果回温较慢,气温较低时,要适当推迟播种时间。
2、华北地区。
华北大部分地区可以种植两茬辣椒,第一茬种植辣椒的时间为每年的1-2月份,在6-7月份收获,第二茬辣椒种植时间为每年的4-5月份,在9-10月份收获。
3、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
以上地区是我国辣椒的主产区,这些地区普遍可以种植两茬辣椒,第一茬辣椒在上一年的11-12月份种植,在5-6月份收获,第二茬辣椒在3-4月份种植,在8-10月份收获。
4、云南省。
众所周知,云南省四季如春,所以在云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辣椒,但是菜农们在种植辣椒时,会集中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来种植。
(二)、辣椒种植方法及田间管理
1、播种
把辣椒种子先放在清水中浸泡五个小时,然后放在1%的硫酸铜溶液中泡上十分钟,这样可以很好的预防各种土壤病害。接着把种子拿出来用水清洗一下,再用湿巾或湿布包住,放在比较温暖的地方,大概过上四五天,种子就出芽了。注意提前准备好肥沃湿润的土壤做苗床,将发芽的种子播撒下去即可。
2、适时定植
辣椒定植过早,地温不足,影响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如定植过晚,在高温干旱来临之前不能充分发育,引起植株生理失调,导致落花落果,同时,可诱发病毒病,严重影响产量,甚至绝产。
辣椒一般在晴天的下午定植,定植方式为双行挖穴定植,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以35厘米为宜。定植后要及时浇定植水,但一般定植水不宜过大,以防降低地温,影响缓苗。
3、水肥管理
辣椒喜温、喜水、喜肥,但不可大水漫灌,否则会枢根死苗,因此,在生长前期管理应促控结合,结合中耕视墒情浇水,防止落花、落果和徒长。
在第一穗花坐果后,结合灌水施肥一次,一般亩施复合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促进分枝开花和果实发育。进入结果盛期,结合浇水每亩施复合肥20公斤,必要时加尿素10公斤,一般采收一次追肥一次。也可根外追施0.5%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液肥。
立秋后,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加大,辣椒继续分枝、开花、结果,为了提高秋椒产量,此时增加施肥量,亩随水施尿素15~20公斤。但干制辣椒在大部分果红熟后,应停止灌水施肥,防止植株贪青,促进叶片、植株营养迅速向果实转运,提高红果率。
在6月下旬进入高温干旱期,灌水一般早、晚进行。每次灌水相隔10-15天
二、辣椒种植6大关键时期管理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辣椒(含甜椒)生产国与消费国,播种面积约占世界辣椒播种面积的40%。据了解,目前全国辣椒种植面积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12%以上,辣椒年产量可达万吨。
从种植面积分布来看,全国有28个省份种植辣椒,形成了贵州、湖南、江西、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重点辣椒产区,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的省份有贵州、江西、湖南、海南、四川、河北、陕西和湖北等8个省。
我国辣椒产业庞大且发展迅速,但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普遍种植水平较低,产量较低,高品质辣椒产出水平低,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辣椒的栽培管理要点进行全面的介绍。
在多数蔬菜栽培中,育苗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苗期的生长发育状态,往往影响到前期,甚至整个生育周期。
我们都知道茄果类、瓜类、豆类等果菜类蔬菜秧苗的生长状况及生理素质,必然影响着花芽的分化,坐果及果实的发育。
对于多数叶菜类蔬菜来说,其秧苗的素质对定植后缓苗快慢、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发生未熟抽薹现象等均有密切关系。
辣椒育苗是辣椒种植的第一步,壮苗的培育是高产的关键。搞好辣椒育苗是实现辣椒早熟、丰产的基础。
早春利用保护设施,人为地控制苗期环境条件,在低温严寒季节
辣椒的苗期一般分为:出芽期、破心期、基本营养生长期、分苗期、旺盛生长期、移栽前期。不同的时期需要的环境不同,其管理方法因此不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出芽期//
出芽期:辣椒由播种到胚突破种皮的束缚,再到子叶微展,被叫做种植的出芽期。这个时期营养消耗全部是种子储存的营养。出芽期管理以保证温度水分为主,促进萌芽。出芽期的适宜温度以28-30℃左右最为合适,湿度在95%左右最佳。
管理要点:
苗床内70%种籽“露白”后及时揭去地膜,当温度升高时,逐步通风、排湿、降温,防止高温烧苗。
此阶段温度要求在30℃左右,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出芽,但是温度超过35℃出芽会受到抑制,而低于15℃种子停止出芽,所以要做好温度的管控。
出芽期种子需要吸水膨胀,涨破种皮,种子胚的生长和有机质的分解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需要保证湿度在95%左右,湿度低不出芽。要注意,不要经常补水,每一次补水都会降低温度,要在播种前施足底水,表面覆盖一层地膜,以保水增温。
2、//破心期//
破心期是指幼苗从子叶微展到真叶露出的一段时期,一般需要经过7天左右。这个时期是幼苗转入绿化阶段,从异养到自养的转变期。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干物质积累。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控水控温,防止下胚轴伸长过快,形成“高脚苗”。
管理要点:
控温控湿。这个时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晚温度在15-18℃。控制苗床湿度,床土不“露白”不浇水。适当降温控水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防止徒长,造成植株纤细,可有效防止作物抗性减弱、易倒伏、易感染猝倒病。
3、//基本营养生长期//
从真叶展开到4叶1心期这个时间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这是辣椒开始进行营养生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生长率比较高,尤其是根重增加比较快。这个时期管理由控转促,应该适当提高温度保证幼苗正常生长。
管理要点:
适当提高温度,注意补充水分,合理施用肥料。
最适宜温度白天27℃左右,夜间17-20℃左右,保证温差在7-10℃之间。适当提高苗床湿度,浇水使土壤半干半湿,保证土壤湿度在65%—70%左右。
这个时期幼苗地上部分生长较慢,地下部分生长较快,根重增加迅速。为促进幼苗生长可叶片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追肥。幼苗在2叶1心期到4叶1心期容易出现徒长,叶面追肥不可使用氮肥。
4、//分苗期//
对于撒播过密,幼苗过于拥挤的苗床,需要进行分苗,分苗时期选择在3-4片真叶时,这个时期幼苗刚开始进行花芽分化。分苗过早,幼苗抗逆性较差易出现死苗;分苗过晚影响花芽分化,最终影响产量。分苗床准备同与苗床相同,需要提前准备好。分苗床密度控制在6×6cm或者8×8cm。
管理要点:
提前浇水,选好天气,保护根系,适当升温。
分苗时选择好天气,选择“冷尾暖头”,气温较低则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在中午进行。分苗前育苗床需要浇透水,掘苗时多带土、少伤根,保证分苗成活。分苗移栽宜浅不宜深,覆盖在根部往上0.5-1CM处最适宜。移栽后要及时浇定植水,水量不用过大,保证根部往下3公分水分充足即可,三天后浇缓苗水,水量可稍大,保证缓苗。分苗后棚内温度适当提高,保持在白天25-30℃,夜晚温度保持在20-23℃,缓苗后温度降低为白天25-27℃,夜晚在17-20℃。
5、//旺盛生长期//
4叶期之后幼苗进入生长旺期,地上部分生长明显增速,这时候管理措施是“以促为主,促控结合”。
管理要点:
适宜温度,注意温差,保证水分,合理追肥。
温度控制在白天25-27℃,晚上温度控制在17-20℃,根据苗床湿度补水,小水勤浇,每3-4天浇一次水,不要使苗床“露白”。旺盛生长期需要进行营养补充,可以浇水时淋喷平衡水溶肥溶液。
6、//移栽前期管理//
当经过45-50天左右的生长,幼苗生长至6-8片叶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炼苗了。炼苗是为了使幼苗逐步适应大田环境,增强幼苗抗逆性,提高移栽成活率。
管理要点:
控水降温,逐步放风,施肥促壮。
在定植前半月要进行放风练苗,白天气温降低到20℃,夜间12-15℃,水分管理要求见干见湿。
练苗分三个阶段,每阶段约5天。第一阶段:白天小口通风,晚上关闭;
第二阶段:逐步加大放风口,棚四周通风,夜间关闭;
第三阶段:采取阴天大通风,晴天半通风打开四周,夜间不关闭,使幼苗逐步适应外部生长环境,提高移栽成活率,练苗结束后,在栽植前一天要浇一次透水。
移栽期管理要点:施药防病,浇水护根。
在移栽前1-2天内要用2%氨基寡糖素+30%甲霜.噁霉灵+10%高效氯氰菊酯喷施,防治病虫进入大田。
移栽前一天要把水浇透,更加有效保护根系,提高成活率,缩短缓苗期。
三、辣椒种植9大管理误区千万要避免
误区1:施肥多,长得多
其实辣椒正常生长所需的土壤全盐浓度为-毫克/千克,超过毫克/千克根系会出现反渗透而干枯,产量自然会下降。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有机肥分解快,磷的利用率比露地高2-3倍,氮挥发量大,施肥过量极易引起肥害。好多农户认为施肥多长得多,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建议:
①种过3年以上的大棚,牛粪的亩用量可控制在千克以内,化学肥料减50%左右。
②全盐浓度大的地块重施农家肥、有机肥、腐殖酸肥和EM菌肥,提高土壤碳/氮比,松土透气,解盐降肥害。
③补充钾、钙、硼、锌等大中微量营养,平衡土壤营养,为降低投入、连年持续高产创造条件。
误区2:留苗多,产量高
很多菜农在留苗时想多留几株,栽密些,认为苗多高产。其实,冬季气温低,光照弱,光合作用差,碳水化合物合成少,合理稀植才能高产。
据测定,每平方米栽4株辣椒,其植株营养消耗的光合产物占50%,果实可得50%;如果每平方米栽8株,其营养消耗的光合产物占70%-80%,果实只能占20%-30%。密植反而产量低,植株还会因争阳光而向上陡长,通风不良又易染各种真菌、细菌性病害。
所以说越冬茬辣椒以合理稀植为好;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采取前期密植、中期疏株、后期疏枝的方法管理,以叶枝不拥挤为准,从而提高总产量和总效益。
误区3:换茬不清园,不施底肥,原畦栽种
有些菜农的辣椒普遍长得“面黄肌瘦”,表现为茎秆细、枝条弱、叶发黄、花果小等,长势极差。有不少辣椒种植行内还可看到黄瓜茎基部的残体,当初换茬种辣椒时,是不是没有清园干净?年前菜农为了赶时间栽辣椒苗,年后好提早上市,直接拔了黄瓜,原畦栽上了。你原畦直接栽苗,肯定也没有翻地、施底肥了?菜农当初考虑,秋季栽黄瓜前施入的底肥和黄瓜生长期内冲施的肥料,足以满足这茬辣椒生长需要,再说翻地、施肥会耽误栽苗时间,因此就放弃了。
辣椒长势不好,主要原因就在这上面,原畦栽种、不翻地、不施底肥、清园不干净等都是错误的做法。
一是辣椒根系不发达,为其提供优良的土壤环境是培育壮苗壮棵的第一步。可是,在上茬黄瓜拔园后,你未能翻地打破土壤板结,而原畦栽种,这必然影响辣椒根系生长,进而阻隔其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转化及运输。
二是底肥不足,尤其是供给辣椒前期生长的养分不足,导致其不发棵、长势差。那么,有无补救的有效措施呢?措施当然有,目前来看,椒棵大了,再包肥的话会造成伤根,最好选择追肥。
误区4:植株旺,长势好
多数菜农认为植株旺是好庄稼,其实水多叶旺根必浅,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产量低。
最好遵循以下方法:①在幼苗期控水控株促根,使地下部吸收的光合产物占60%左右,中后期地下和地上的吸收量各占50%;②前期植株营养生长占60%,生殖生长占40%;中期各占50%;后期生殖生长占60%-70%,营养生长只占30%-40%。即保证前期有一定的同化叶面积,后期控株促果,提高产量。植株过旺必然影响产品的营养积累,光合产物消耗大,产量也会很低。
误区5:一浇两沟,浇水过大
采用的一浇两沟的做法,浇水量难以控制,易浇水过大。
建议:
最好多开设几处浇水口,实施一浇一沟的办法。假若有些菜农来不及改动水口,可先用两块砖来挡水阻隔。
即浇水前,先用砖挡住一沟,浇另一沟,待这一沟浇到五分之四长处,再把那两块砖用来堵住这一沟,开始浇旁边一沟。
误区6:温度高,长得快
不少菜农认为建大棚是为了保温,温度高辣椒长得快。其实辣椒对温度有上限要求,一般为25-32℃,温度过高抑制幼果生长,会出现果实断层。同时温度过高,呼吸频率高,机体运行紊乱,株体徒长,株蔓和生殖生长不平衡产量反而会下降。
建议菜农朋友们:①大棚设置两道放风口,及时降温;②严格按辣椒生长期所需的温度和各个器官生长期的适温要求管理,谨防高温长株不长果。
误区7:纺锤状吊枝
生产中,黄瓜要用吊绳进行吊蔓,辣椒也需要使用吊绳进行吊枝,以保持良好的株型。黄瓜的种植密度要大于甜椒的种植密度,但是要提醒菜农朋友,黄瓜改种辣椒后,吊绳的数量还需增加才行。
一些菜农改种辣椒后,并未增加吊绳的数量,吊绳缺乏,一棵辣椒平均不到三根吊绳,有的一根吊绳会同时拴住大小2个枝条,如此一来,便形成了纺锤状吊枝。而这种吊枝方式非常不利于辣椒的正常生长。
一是枝叶间相互拥簇,通风透光性差,影响光合作用,不利于花果发育。二是如此吊枝,增加了整枝抹杈、打药喷肥的难度。
建议,每一椒棵上必须增加2-3根吊绳,将已经“绑缚”在一起的枝条单独进行吊枝为宜。注:吊枝时,动作要轻,勿折断枝条。
误区8:打药勤,病害少
很多菜农在辣椒生长中后期隔2-3天打1次药,认为打得勤病害蔓延得慢,不勤打,就会毁秧。其实,这段时期勤打药既干扰辣椒正常合成碳水化合物,又不利于辣椒产生抗生素,抗病能力反而下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①将病认准,选对药,最好是选含铜、含锌剂,既能杀菌,又能增强植株抵抗病菌侵入的能力,还能促进作物生长。②改善生态环境,枝繁叶茂、通风不良的植株应疏叶。③预防土传菌,应在苗期注重用药预防。
误区9:茬次多,收入多
很多菜农认为花钱建了大棚,不能让地闲着,故副茬跟主茬,主茬套副茬,结果往往是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其实越冬一大茬,一年种一茬为好;春秋茬一年种两茬为宜,辣椒老株再生可续收一茬,价格低时拔株晾地。另外每年在夏季留一段时间深翻地,暴晒杀菌,闷棚灭虫,熟化土壤,这样主茬很少出问题,这才是一张一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