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不够花穷人的孩子一个月才800
2023/5/27 来源:不详文
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学生生活费多少算是合理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很多次了,大学生生活费的标准不是统一的,这要根据家庭生活条件来定。
所以说,父母去对比一个月七八百,甚至五六百的生活费标准,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我认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没有零花钱,上中学以后,一天饭钱3元,上大学以后一个月花元。
可能对于我们来说,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对她来说,她早就适应了这种开销节奏,她反而越来越觉得幸福,大学期间一个月元,对她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至少可以偶尔吃到煎饼、偶尔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算计着花。
而认识的另外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女孩子,小学的时候一个月零花钱就要几百块了,中学的时候零花钱涨到了一千元,到了大学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花掉元,这对她来说也是合理的,因为她无非就是维持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而已,她会觉得元的生活费不可思议,而那个穷人家的孩子同样会觉得元一个月简直就是奢侈,怎么都花不完。
家长训斥孩子“为什么不跟一个月花元的人比”毫无道理
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家长训斥自己家孩子:一个月给你1元,你觉得不够花,为什么别人一个月元就够花了,你怎么不去学一学人家,为什么人家够花,你却不够花?
我觉得这种训斥毫无道理,理由很简单,因为你一直以来养孩子的标准就不是“一个月元的标准”,突然让孩子跟这样的穷人家庭的孩子标齐,这本身就毫无道理,孩子也不会突然醒悟,觉得父母说的有道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一个月元,在大学里只能省吃俭用,吃饭挑着最便宜的吃,一个月元稍微宽松一些,同样只能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
对于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一个月1元,在大学里满足了吃饭、日常水果零食的基本需求,偶尔还能和同学们出去聚餐改善生活,但是也仅仅如此了。
如果这已经是父母的上限了,不会再给孩子加钱,那就跟孩子做好沟通,而不是突然用暴躁的情绪去让孩子去向下标齐。孩子也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来接受现实。
直接沟通,说出问题的根本,才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衷,态度恶劣地让孩子向下标齐,不仅不会换来孩子的理解,还会让孩子倍感委屈,破坏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打破彼此的信任度。
尊重、沟通是基础,养育环境是前提
做父母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有条件的时候可劲惯着孩子,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突然就会对孩子有要求了,孩子一时间不理解,甚至会用叛逆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和不满,这个时候父母就容易认为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甚至会举出很多例子来打压孩子,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很懂事,自己家的孩子一无是处。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任何阶段,我们都不能忽略养育环境,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的生活比较朴素,一直跟孩子强调“简朴、买东西只能买一样”,那么孩子自然不会浪费,如果父母一直以来给孩子比较富裕的生活,突然要求孩子降低生活标准,并且用别人来打压孩子,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在跟孩子沟通前,我们要先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孩子是在什么环境下成长起来了,一直以来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水平的生活条件,孩子是否有自己的零花钱可以自由处理。
在这些基础之上,在和孩子进行沟通。
承认过往,才是好的沟通的开始。
孩子到了大学阶段,我们可以先跟孩子沟通生活费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的生活费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标准,孩子该如何使用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要做好沟通。
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让孩子能够先有个心理预期和消费底线,不至于进入到大学以后眼花缭乱,无法正确消费。其二,是给孩子打个预防针,虽然说每个月有了历史以来最多的生活费,但是该如何管理这些生活费,支持下自己的大学生活,这很重要。
这是正确合理的沟通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来跟孩子沟通,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铺垫,孩子就容易接受,并且可以合理支配自己的生活费,不至于浪费。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沟通场景,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始终占据主导位置,只要孩子没有成年,依然靠着父母生存,父母就掌握沟通的主导权。
所以父母就更要把握好沟通的方法,在现实的养育环境的基础之上,做理性沟通,是最容易解决问题的。
最怕的就是父母没有提前沟通,面对孩子某个节点的某种行为非常不理解,然后开始站在情绪的高点,愤怒地批评孩子,否定孩子,甚至让突然让孩子向下标齐,这是最不理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