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带娃的三点难处引发共鸣,奶奶带娃也一
2025/2/21 来源:不详文
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到了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分析“不能让姥姥带娃”的原因。
文章一看就是一个女作者,站在女儿的角度分析了后悔让老妈带娃的三点原因。
很常见的三点原因:老妈背井离乡,思念家乡;老妈一直把自己当成客人或者是保姆,小心翼翼;老妈受尽了委屈。
三点原因如果扩展来写,确实写出了很多家庭的人间真实。
“姥姥(外婆)带娃”已经成了很多大城市的一个趋势了,女主人表示无法和婆婆同住一个屋檐下,但是可以接受自己的亲妈,所以就让妈妈来带孩子。
很多妈妈在女儿家带孩子的感受就是“客居他乡”,甚至是成为了家庭保姆,看着女婿的脸色行事,老人有点智慧还好,可以消化这些不被尊重的瞬间,如果老人看不透家庭矛盾发展的原理,基本上就只能默默忍受一切,反抗不得、又消化不了,最后酿成委屈、痛苦。
奶奶带娃一样委屈
拉到评论区,果然看到了想看的内容,有不少人表示,姥姥带娃难,奶奶一样难,甚至更难。
因为普遍来看,在现在的家庭中,普遍来说女人要比男人心思更细腻一些,就大数据上来看,当家的还是女人多。
孩子生下来以后,爷爷奶奶分居两地,奶奶到儿子生活的城市,给儿子儿媳妇带娃,爷爷在老家,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奶奶带娃、烧饭、做家务,在儿媳妇眼中就是一个保姆的角色,还要时不时受着夹板气。
老人不在的时候,儿子儿媳妇很少吵架,很少发生矛盾,老人住进来开始带娃了,儿子儿媳妇吵架的次数增加,儿媳妇还会把问题转移到老人身上:都是你,如果没有你,我们的小家庭非常和谐。
老人明明背井离乡来帮忙,帮助儿子儿媳妇解决了带娃、家务、烧饭的问题,结果还要为家庭矛盾背锅。
奶奶带娃一样委屈,无非就是一些观念老套的老人,会用传统思想麻痹自己:再怎么受委屈,也是为了孩子,孩子是自己的血脉,都值得。
所以从精神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架势,好像奶奶带娃受气是理所当然,姥姥带娃受气,就是不值当的,因为孩子到底不是姥爷家的血脉。
强势一方该反思家庭问题
一个家庭中长期较量下来以后,总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可是矛盾解不开的原因在于,强势的一方看不到自己的强势,弱势的一方消化不了内心的委屈。
身边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出生以后,奶奶来帮忙带娃,奶奶尽心尽力,一门心思为这个家庭好,结果演变出来的结果是婆婆觉得儿媳妇强势,儿媳妇觉得婆婆强势,双方都觉得对方有问题,以至于后来儿媳妇背叛家庭,也理直气壮说是被逼的。
本来是为了家庭更好的生存,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结果走着走着,就朝着对孩子伤害更大的方向去了。
这个家庭中,年轻的妈妈实在是糊涂(但凡没那么糊涂,也不会把家庭矛盾当借口,背叛家庭),这个奶奶也没见得有太多智慧,可能是两个人在某方面有相似之处,互相不能示弱,最后这个家庭才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但凡双方都能顾及到家庭,顾及到孩子,都不至于是这个走向。
落实到任何个人和某一瞬间的时候,她一定会说:我怎么可能希望是这个结果,这不可能!
可是人不会承认自己的“自私”,她们就是因为在乎自己的感受超越了一切,自我意识太强大了,所以才忽视了其他,让家庭有了这个走向,本来都是为了孩子好,甚至经常为了“如何做才能对孩子更好”这个问题明里暗里斗争着,结果这些都成了刺刀,反过来伤害到了孩子。
家庭矛盾,别人干涉不了,能解决的只有矛盾的双方,甚至是三方。
不能“既要又要”,真的为孩子好,就放宽心
家庭矛盾往往主要来源于强势一方。
如果父母没有条件,从农村赶到城市来帮忙带娃,那么强势一方一定是儿女。
这个时候年轻人就得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既要又要”。
既要有自己的价值感,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又希望孩子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成长;既要老人带孩子,省去了保姆费,又要老人完全带好孩子;既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又要解决家务的问题……
要的太多,结果就是矛盾重重,如果老人都做到了,才离谱呢,一个农村的老太太,或者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太太,万事都做这么好,那就不是她了。
所以真的为孩子好,为这个家庭好,就得做选择,要么选择事业,要么选择孩子,要么通过沟通尽量中和,什么都想要按照自己的预期来,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老人能够做到80分,那么已经说明老人已经不甘于人后,这样的老人有自己的想法,更加不会像个仆人一样被儿女使唤。
反之亦然。
结语:
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但是可以尽量缩小化,可以避免正面碰撞,避免矛盾激化。
任何阶段,人都得做选择,选择最有利于家庭和谐的一方,之后就得为了家庭和谐做出努力和退让。
矛盾双方都要为了这个目标努力,都得能够做到“退让”,才能有和谐的最终画面出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