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种业专题报告国际转基因种业发展历程
2022/12/9 来源:不详如需报告请登录。
1、全球转基因种子发展简史
1.1.科研铺路,90年代起转基因种子开始启用
年,转基因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两名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一个生物细胞中一段基因准确地粘贴进另外一个生物细胞,将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从一个细菌细胞转入了另一个原本无此特性的细菌细胞中。在的全球转基因商讨会议上,参会者最终宣布转基因项目可以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进行。自此之后,全球多数的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支持并推进转基因的研究,转基因新时代就此开始。
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科学家可以为转基因细菌申请专利,成为第二个对转基因技术发展起到了强力推进的事件。此举给了大型企业高额投入研发转基因技术的激励,为转基因技术在各行各业的研究和应用做好了铺垫。
科研突破为转基因种子的商业化使用奠定基础。第一个转基因事件是年进入审批流程的西红柿。经过5年的安全、环境测试,这个改变了基因序列而提高了自身硬度和保质期的西红柿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商业化的品种。年,第一例自主产生杀虫剂的转基因作物种子被美国环境保护机构批准;至年,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获得种植许可。
除了提升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科学家们还研究了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在年,可以提高食用者维生素A摄取量的黄金大米问世。转基因技术在作物上的应用逐渐广泛,极具潜力,目前已经逐渐进入分子学领域,通过研发更新更简单的技术来达到作物转基因的目的。同时,联合国还预测在年,人类需要产出现在食物生产量的%才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因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作物中的应用有望成为完成此目标的一项重要的工具。
1.2.近20年种植转基因的国家数量快速增长,美国是播种面积最大国家
随着转基因种子技术的逐渐成熟,转基因种子的应用也开始在全球推广。年以后,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快速增长,年仅有6个,而年已然发展至26个。同时,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快速增加,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76亿亩。
从品种结构来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转基因种植作物,年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4.39亿亩、8.84亿亩以及3.74亿亩,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80.12%、30.33%和83.67%。
从国家来看,美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年达到11.25亿亩,占全球转基因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39.12%。
从全球来看,随着转基因播种面积的增加,全球转基因种子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加。在年,全球转基因种子的市场规模约53亿美元,在年成长至亿美元。而根据FortuneBusinessInsights的行业研究显示,年全球转基因种子的市场规模已达.7亿美元,预计将在年底达到.4亿美元。展望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转基因种子的重要增量市场。
2.转基因核心驱动因素:研发推动性状品种创新,种植痛点加速推广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的核心要素。转基因作物性状分为三代:
1)第一代性状主要强化抗性,比如抗虫抗除草剂抗干旱抗病害;
2)第二代性状主要提高价值,比如给作为饲料的作物种子增加营养;
3)第三代性状已经能够生产超出传统食品和纤维的药品和产品。
目前美国允许商业化的大部分为第一代转基因性状,第二代性状只有小部分得以商业化,而第三代性状大部分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而在背后推动一代又一代转基因性状科技创新的是持续而又雄厚的研发投入。
年,第一种转基因西红柿被成功开发;年,美国农业部批准了4项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年,美国允许重要作物的转基因品种开始商业化。15年后,大部分的作物已然是转基因种子种植而成: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的种植面积均占相应品种种植面积的90%。而美国消费者也食用了许多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食品。而美国主要作物的转基因种子能如此快速的提高市场空间是因为转基因种子解决了多年以来种植户们遇到的难点和痛点,比如作物虫害、病害和难除的杂草。
2.1.高投入研发推动性状和品种的开发
在过去的20年里,现代生物技术的创新叠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使得私营企业在种子研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利益,种子行业也因此成为了农业生产资料中投入研究最多的领域。转基因品种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并且获得种植户的认可体现出研发才是驱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因素。
想要获批转基因性状的商业化许可,田间试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也是测算正在进行中研发的比较好的一种手段。因此,许可证获批数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高强度的研发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拿到田间试验许可证并不代表一定获得商业化许可,后续仍然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动植物健康检测服务机构在年批准了4例田间试验许可证,而2年获批的数量达到了例,此后几年获批的数量都在例左右,最近几年虽然逐渐下降但基本维持在至例之间。
然而,即使在如此高的田间试验数量之下,截至年,美国最终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也只有例,而截至年,一共有个转基因性状拿到田间试验许可证。从田间试验到商业化的成功率只有0.59%,可见转基因作物性状获批商业化难度和研发投入之高。
因此,研发投入是未来抢占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基础,在高强度的研发下才能有大量的性状储备,这些储备也将最终诞生优异合格并且能够冲出重围最终获得商业化批准的性状。
2.1.1.研发投入组成:资金投入+时间投入
转基因种子的壁垒主要体现在其高额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科研周期上。
首先,开发出一例最终能够商业化的转基因性状耗资巨大。根据PhillipsMcDougall研究的孟山都、杜邦、拜尔、先正达、BASF和陶氏的数据显示,在8年至年之间的一个转基因植物生物科技性状的发现、开发和最终获批的平均成本是1.36亿美元。其中发现这个性状的成本占比最高,约22.8%。其次是调整性状至最佳性能和田间试验,分别占比约20.8%和20.6%。然而若综合来看,为了符合政府合规要求的成本一共为万美元,占比总成本约25.8%。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找出优秀转基因性状困难程度的增加,研发投入的各项成本占比也会逐渐地发生改变。通过研究6家种子公司为了成功开发出一例能够最终商业化的转基因性状而在发现阶段评估过的平均性状数量显示,8-年之间发现阶段评估过的平均性状数量远远的超过了2年的数量,这体现出了持续发现优秀转基因性状的难度逐步提升,预计未来难度还将继续提升。这也意味着性状的发现成本不断提高,后续加入转基因研究的机构将必须持续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才有希望赶上已经拥有多年研发累积的机构。然而,虽然性状的发现成本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高效率大幅减少了选育生产试验中所需要评估的平均性状数量,代表着这个阶段所需投入的研发成本逐步减少,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下降。这标志着研发实力不够的机构可以通过承包难度和成本投入逐渐减少的选育生产试验来辅助实力强劲的大机构,从而在转基因种子产业链内分得一杯羹。
其次,开发出一例最终能够商业化的转基因性状还有漫长的时间成本。从趋势上来看,转基因性状的总体研发时长呈上升趋势。然而,让研发变得更耗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注册和合规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大幅提升。从2年的44.5个月上升至年的65.5个月,体现出了政策对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影响。其次,调试基因至最佳以及选育生产试验的耗时分别增加了14.8个月和10个月。而总发现阶段所需的时间则减少了8.6个月。随着筛选和发现新性状的效率提升,虽然需要评估的性状数量增加,但是总体耗时缩短;由于最终筛选出的性状数量增加,调试基因所需要的时间相应增加;而选育生产试验由于性状所需要克服的问题难度逐渐提升,因此评估数量的减少并未减少此阶段的耗时,反而呈上升趋势。
除去政策因素,可以预测这个趋势或将在转基因性状的研发过程中持续:发现性状的速度逐步下降,调试以及选育合适品种的时间逐步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总时间并不代表一个转基因性状研发所需要的真正时间,因为在研发过程中的多个阶段可以同时进行。因此,从国际转基因种子企业的实际研发时间来看,一个作物转基因性状从发现到最终商业化的平均时间是13.1年。分品种来看,玉米性状平均耗时12年,大豆16.3年,棉花12.7年,油菜11.7年。
虽然一个性状的商业化的平均时间是13.1年,但不同的性状之间差异化极大,有的性状从项目开始到结束耗时仅仅7年,而有的性状耗时24年,不同的性状商业化的难度也因此产生变化。然而,从整体研发时间的趋势来看,尽管一个性状研发的总体耗时从个月提升到了个月,实际研发耗时却在不断的下降,体现出公司的整体研发效率和项目协调管理能力在不断的提高。随着公司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科技发展的进步,未来转基因性状的研发时间有望逐步缩短。
2.1.2.目前主要研发阵地:玉米+大豆,抗虫+抗除草剂
不同作物转基因性状研发的投入也不同。绝大多数的田间试验许可证批准给了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截至年,玉米性状田间试验许可总供获批例,大豆例。而从年至年所有作物获得田间试验许可证的总数为例,玉米和大豆占比57.87%。
从最终获得商业化的性状来看,例获批的商业化性状中,玉米有46例,大豆24例,玉米和大豆占比总量的54.69%。可以看出,玉米和大豆的转基因性状一直都是研发的必争之地,预计将持续受到各个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
若从转基因性状的特性来看,抗除草剂和抗虫占据着主导地位。截至年,抗除草剂和抗虫特性的田间试验许可证分别为例和例,占比总数的40.59%。
从最终获得商业化的性状来看,例获批的商业化性状中,抗除草剂特性和抗虫特性居多,也有减少木质素、高赖氨酸等功效。这代表着大量的研发投入集中在了第一代转基因性状(抗虫抗除草剂)之中,并且第一代转基因性状的科研水平已经相对成熟。然而,根据获批田间试验许可证的性状分布来看,第二代转基因性状(提高性能质量)以及第三代转基因性状(成为药品)的储备已经十分丰富;虽然市场上批准商业化的性状少于抗虫抗除草剂,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二代第三代性状的发展速度或将加速,并且未来的发展以及市场应用空间非常广阔。未来的转基因性状研发趋势或将朝着第二代以及第三代转基因性状逐渐迈步。
2.2.解决种植痛点迅速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2.2.1.转基因种子在美国的市占率推进迅速
在年转基因种子刚开始推动时,美国主要作物种植总面积为20.26亿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4.81亿亩,大豆3.90亿亩,棉花0.89亿亩。在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玉米总面积的4.4%,转基因大豆为大豆总面积的7.4%,转基因棉花为棉花总面积的16.8%,而三种作物的转基因种植面积只占美国作物总面积的3.21%。
随着转基因的持续推广,截至年,美国主要作物种植总面积为18.78亿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5.57亿亩,大豆4.86亿亩,棉花0.83亿亩。而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玉米总面积的92%,转基因大豆为大豆总面积的94%,转基因棉花为棉花总面积的98%,三种作物的转基因面积已经达到美国作物总面积的55.93%。
自年商业化以来,分品种来看推进速度,转基因玉米种子耗时5年市占率达到25%,10年达到52%,12年达到73%,18年达到90%;转基因大豆种子5年市占率达到54%,7年达到75%,12年达到91%;转基因棉花种子5年市占率达到61%,8年达到73%,15年达到93%。
2.2.2.虫害和杂草问题加速了转基因种子的推广
从三种作物不同性状特性的推广来看,抗虫棉花在商业化第一年中市占率最高,抗除草剂大豆的总体推广速度最快,抗虫玉米推广速度略慢于抗虫棉花但是提升速度相对平均。而导致不同性状特性的不同推广速度的原因是它们各自受到虫害和杂草侵害的程度不同,给种植户带来的损害不同,有效的性状特性推出的时间点也不同。
在转基因技术尚未商业化前,美国棉花种植户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虫害。在虫害中,棉铃虫是长久以来对棉花造成损失的主要害虫。
年,美国乔治亚州33%的作物便严重毁于虫害,其中因棉铃虫而造成的损失为10%。即使通过害虫防治和农药喷洒,年抗虫棉花商业化前,美国棉花种植户仍然受到了极大的虫害损失。年,虫害导致全美棉花收获减少4%,直接经济损失超2.5亿美元。这也是年抗虫棉花种子刚一推出便达到了总棉花种植面积14.6%的主要原因。拿亚利桑那州为例,年使用了抗虫棉花后,由虫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减小。
大豆种植户的痛点是杂草。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显示,大豆成长分为V1-V6共6个阶段,杂草在V2-V3阶段就开始抢占大豆的养分,若不做好除草工作,杂草可以使V2阶段后的大豆每天减产1%。但使用除草剂不仅会除草,还会对大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年抗除草剂大豆推出后解决了多年来种植户的痛点并快速的抢占了市场,年推广面积较年增长%,年较年增长%。
反观玉米,玉米的病虫害问题更多的是局部性的,并没有遍及全美国,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虫害。因此,推动抗虫玉米的是不同节点推出的不同性状特性:年推出的是抗欧洲玉米螟的玉米种子,3年推出了抗玉米根虫的品种,年推出了抗玉米耳虫的品种。随着新性状特性的持续推出,抗虫玉米的市占率也逐年稳步提高。
2.2.3.能同时解决多个痛点的转基因性状终将占领市场
从不同的转基因性状特性来看,双抗乃至多抗的性状特性在市场上快速的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从美国经验来看,抗虫抗除草剂玉米种子在年市占率仅有1%,而在年市占率已经达到80%,市占率提升速度极快。同样,抗虫抗除草剂棉花种子在年市占率为20%,在年上涨至89%,市占率提升趋势与双抗玉米基本相同。而双抗大豆种子尚未商业化,因此抗除草剂大豆独占市场。
3.转基因技术对种业行业的影响
随着转基因种子从美国逐渐扩散至全球,种植产业链发生了变化。转基因种子公司和种植户的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改变。当美国在年第一次允许转基因种子的销售后,种植户们较为快速的接受了这项新科技,因为他们相信此技术可以提高综合种植收益、节省时间和减少化学剂的使用量。转基因种子公司也因为种子价格的提升叠加知识产权的保护(种植户法律上不允许自己留种子)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3.1.转基因种子给种子价格带来的变化
横看美国玉米和大豆种子的价格发展,我们发现:
年至年,玉米大豆种子价格增速基本保持平稳。
年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后,玉米大豆种子价格增长迅速,原因在于转基因种子快速抢占了种子市场大量份额,且转基因种子的定价权比传统种子要高。
转基因种子的价格包含了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和分销成本,也必须保障种植户的购买意愿以及种植总收益。同时,不同作物的转基因种子价格因为竞争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转基因玉米种子的研发主要依赖企业和私立机构,因此定价权较高;而小麦转基因种子的研发主要由政府和公立机构来开展,使得定价权低,也导致目前尚未出现商业化的转基因小麦种子。
自年转基因种子开始商业化起,种子价格增长速度提升。在1年至年之间,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真实价格提高了50%,而转基因棉花种子的价格增长速度更快。同时,转基因种子价格相比传统种子始终拥有溢价且价格增长速度要高于传统种子,这是因为转基因种子的附加值高、技术费高、市占率高、种植户需求高。
3.2转基因种子给种植户带来的变化
根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显示,自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后,种植户表示转基因种子给他们带来的主要价值是提高产量,其次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减少管理田地时间、将其他环节(耕地方式)简单化。
首先,使用抗虫性状种子将通过保护作物免受害虫侵害来提高产量。在年抗虫玉米种子商业化前,玉米螟通过杀虫剂才能得到局部的控制,而杀虫剂的成本和使用杀虫剂的时间成本对种植户造成了负担;甚至有些种植户宁可接受30到公斤/公顷的产量损失,也不愿意用产出投入比不确定的杀虫剂。而年后,使用抗虫玉米种子的种植户大幅减少了杀虫剂的成本并提高了产量。
随着抗虫玉米种子的发展,它给种植户带来的产量提高也在增加。在年,抗虫玉米种子只能抵抗玉米螟,在年已经可以同时抵抗玉米螟、玉米根虫和玉米耳虫,而多重的抵抗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其次,抗虫种子为种植户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在至年之间,美国玉米和棉花种植时杀虫剂使用量下降80%。在局部地区,抗虫种子的普及有效的压制了当地害虫的数量,不单单使用抗虫种子的种植户受益,未使用抗虫种子的种植户同样受益。抗虫种子的使用有望进一步降低杀虫剂的使用。
同时,美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免耕种植(no-tillfarming),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为土壤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使其免受侵蚀,并有助于为新作物保留水分。免耕种植是一种农业技术,用于种植农作物或牧场,不会通过耕种(翻土)干扰土壤,最终通过省汽油省时间提高土地肥沃程度来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收益。美国农业部也在大力推进免耕种植,而抗除草剂种子的普及提高了免耕种植的使用率。
4.我国转基因发展简史:病虫害推动转基因开放进程
4.1.病虫害推动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产业化
历史来看,我国总共有四次发放农作物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1)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和抗虫棉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3)6年发放的抗病番木瓜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4)9年发放的抗虫水稻华恢1号、抗虫水稻Bt汕优63、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但是,9年发放的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并未产业化。
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相似,我国转基因进程加速也与病虫害有关。以产业化较高的棉花和番木瓜为例:
1)棉花:20世纪90年代,我国棉铃虫害暴发,全国范围内出现“棉荒”。当时运用大量的农药防控棉铃虫,但是效果不佳,且加量农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人畜农药中毒问题。种植有抗虫性的转基因棉花,成了当时唯一选择。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加快转基因种子的研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郭三堆的项目于年启动,年技术研发获得成功,年获得专利,年抗虫性转基因棉花获得安全证书,抗虫棉被允许用于产业化生产。
2)番木瓜:番木瓜容易感染番木瓜环斑病毒(英文缩写PRSV),该病毒可直接导致番木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市场价值降低。我国华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进行抗PRSV转基因番木瓜的基因工程研究,将我国华南地区PRSV的优势株系YS的复制酶基因转化入了番木瓜植株,获得了高抗的转基因品系——华农1号,并于6年获得在广东省应用的安全证书。
4.2.草地贪夜蛾对于玉米的危害
草地贪夜蛾对于玉米各部位均有损害,成虫和幼虫均能将一月内的玉米幼苗沿着基部切断。幼虫以叶、花穗、果实为食。作物受到危害之后,其产量至少会下降20%左右,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颗粒无收。
草地贪夜蛾已经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影响。草地贪夜蛾冬季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定殖,年3月份发生县数已经接近去年5月初水平,总体发生时间比去年早2个月左右,加之近期境外虫源迁入量上升。根据绥宁县农业农村水利局报道,预计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受境内外虫源叠加影响,华南和西南地区发生程度会有所加重;受西南气流影响,成虫向北迁飞抵达长江流域。根据年5月底数据统计,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17个省份的个县发生万亩,累计防治万亩次。田间发生仍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为主,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江西等地占总发生县数89.6%;5月以来江南、江淮发生县数和面积增加明显,湖南、江西、浙江、湖北、重庆、安徽、江苏、上海新增68个县见虫,占总增加总县数的81.0%。
我们认为,草地贪夜蛾对于玉米种植影响较大,普通防控措施难以达到良好效果,或推动转基因玉米相关政策落地。
5.我国转基因商业化有望加速,龙头公司将受益
5.1.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等待商业化落地,推动我国种子行业步入发展新时代
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示将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给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其中有两例转基因玉米种子,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适合北方春玉米区的“DBN”,以及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申报的适合北方玉米区的“双抗12-5”。
我们认为,此次再次公告两例玉米和一例大豆转基因作物品种与9年有本质不同:
1)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对转基因的认识趋于成熟。当前来看,经过十余年的国民教育,社会对于转基因的反对声音已经越来越少。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舆论压力已经比十年前大大减弱。
2)技术水平不同,我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有了较大进步。9年推出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其实际商用价值并不大,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年2月大北农旗下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该转基因大豆产品具备草甘膦和草铵膦两种除草剂抗性。这是中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种子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种植许可,表明了中国转基因育种技术已经进入国际水平。
3)产业环境不同,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亟需抬升。根据中美贸易磋商的初步协定,中国未来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增加至-亿美元。国内农业生产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必须大力提升国内粮食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转基因种子作为农业育种的先进技术,对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此次推出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作物品种未来商业化应用前景可观,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正常情况下,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申请需要五个阶段,目前来看,此次公示后若无异议则会顺利拿到两例转基因玉米和一例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下一步则是要看政策是否允许商业化。
若转基因性状允许商业化之后,则进入作物种子新品种上市的审批流程,在品种试验阶段需要进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和和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的品种试验,以及进行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这个阶段需要时间较长。
若未来转基因玉米或大豆品种顺利推进,有望在1-2年内获得可商业化的品种。
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比,转基因育种效率更高,且能够实现跨物种的基因流动,其生产出优质品种的能力更强。从历史来看,转基因种子在抗性、品质、产量方面往往都具有优势,其价格也较高。我们认为,转基因种子商业化:
1)将使得未来种子的价值大大提升。我国种子有望在抗性、作物品质乃至产量方面得以提升,从而使得种子在生产中能够创造的价值提升。
2)种子将迎来全面的产业升级以及加速集中。转基因育种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将使得头部企业的品种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加速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大大优化。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引入一个新的转基因性状的平均研发和法律成本合计为1.36亿美元,其中为了满足监管而需付出的法律成本占比26%。引入一个新的转基因性状平均耗时高达个月。其中,基因获取费时最长,达到53.9个月;注册和法律成本费时其次,需要48.8个月。
从美国经验来看:
1)转基因时代,种子价格将大幅提升。根据PhillipsMcdougall统计,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之前,美国的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仅4.8%,而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之后,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8%,并且,转基因品种中,技术含量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叠加性状种子定价也高于单一功能的抗虫(或抗除草剂)性状种子。
2)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从全球来看,借助转基因种子的优势,孟山都、陶氏杜邦等企业迅速做大,年孟山都、陶氏杜邦和先正达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9%、21%和7%,CR3合计约57%。
5.2百亿转基因玉米市场规模,有望为上市公司带来高业绩弹性
若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商业化顺利落地,我国单位面积玉米种子费用有望向美国靠拢。年美国每公顷种子费用.42元,约每亩元。假设未来稳定状态下玉米播种面积维持在6亿亩,以每亩用种成本元/亩计算,则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终端市场空间有(*6=)亿元。假设,出厂价格是终端价格的60%,则出厂口径的玉米种子市场空间有亿元。
若转基因种子商业化,随着种子价值的抬升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持续优化,我国种子价格提升,同时利润率也将持续提升。根据孟山都数据来看,其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利润率较高,其玉米种子毛利率维持在60%左右,大豆种子毛利率于年起已经超过70%。假设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利润率能够达到30%的水平,则我国玉米种子利润空间将突破亿元。
根据我们以上测算,未来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收入空间亿元,利润空间约亿元,是一片大蓝海。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大北农在转基因研发和技术储备方面业内领先,已率先获得了第一批的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先发优势已经具备。
我们假设,未来中性市场占有率达到20%,则其在转基因玉米市场可以获得收入空间约72亿元,利润空间近22亿元。
6、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隆平高科:国内种业绝对龙头,转基因技术储备丰富。
大北农:国内领先的转基因育种企业,养殖主业进入利润增长期
荃银高科:业务质地好,背靠中化和先正达,有望实现跃进式发展。
登海种业:国内领先的玉米种子龙头,传统品种储备丰富。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天风证券)
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